专业历史沿革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专业代码080407)隶属于材料类,依托于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和新材料合成与应用技术一个二级学科。
本专业的前身为1978年建立的化学纤维专业,于1986年成立了高分子化工专业和高分子材料专业。2002年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将高分子化工专业和高分子材料专业合并成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开始招生至今。2019年获批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2012年获批“新材料合成与应用技术专业”目录外二级学科硕士点,此外,本专业的“高分子材料合成及应用”、“新型化工功能材料与制备技术”为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的二个研究方向。
专业特色及科研实践
本专业设有高分子材料加工(主要为塑料和合成纤维)、高分子化工(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两个专业方向。主要研究塑料和合成纤维的合成、结构表征和加工应用、工程设计和高分子化工工艺过程控制的一系列学术和工程问题。目前使用的新的合成高分子材料是通过对现有高分子材料的成型加工改性以及高分子的合成工艺得到的。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决定其性能,对结构的控制和改性,可获得不同特性的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独特的结构和易改性、易加工特点,使其具有其他材料不可比拟、不可取代的优异性能,从而广泛用于科学技术、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并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衣食住行用各个方面不可缺少的材料。
本专业已经同中石油辽阳石化分公司下属的聚酯厂、烯烃厂、涤纶厂、无纺布厂、辽宁忠旺集团、营口银珠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
创新创业
加强与企业合作,在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方面积极进行改革,并建立起“功能高分子材料研究室”、“水性涂料制备研究室”、“复合高分子材料研究室”3个对外联系的工作室。利用专业与企业合作的课题带动本科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2014-2017年,在辽宁省大学生物理竞赛二等奖1项,优秀奖3项,东北三省建模竞赛获三等奖5项。化工设计大赛三等奖1项,东方仿真杯化工原理大赛特等奖、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获批完成国家级大创项目4项,省级大创项目6项,获得辽宁省挑战杯竞赛三等奖2项。2016年和2017年获得沈阳工业大学优秀毕业论文4篇。有20名学生参与教师申请专利7项、有30名学生参与教师发表的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学生为第一作者(季新宇、殷龙珠)的学术论文2篇。
就业情况
新材料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一个信息是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明显向以新材料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倾斜,这对新材料产业发展无疑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国家新材料行业的快速发展,"十三五"期间企业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生的需求增加。就业面大,就业率较高,毕业后可到高分子材料及高分子复合材料成型加工、高分子合成、化工企业、化学纤维、新型建筑装饰材料及粘合剂、现代喷涂(涂料)与包装材料、汽车、家用电器、电子电气、航天航空等企业从事设计、新产品开发、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及贸易部门工作,也可以到政府部门从事质量监督等工作。如国有大中型石化企业、天津大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恒力化纤股份有限公司、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长春一汽集团、海尔、华峰、中海油LG乐金有限公司、比亚迪、辽宁忠旺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合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辉山投资(西丰)乳液有限公司、其它省内外民营企业及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及一些中心城市。
近3年学生考研率和就业率逐步提升,先后考入华南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沈阳化工大学等10几所高校的研究生。本专业为大型国企、私企、民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提供应用型人才,具有稳定、灵活的就业渠道。
专业师资
本专业教师理论和实践能力强。现有专任教师19名,外聘教师9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导师6人、2名辽宁省青年骨干教师,1名辽化公司中青年骨干。教师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高级工程师5名、副高级工程师6名。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名,硕士学位6人。近4年来,教研室全体教师主持完成5项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及省市级科研项目、多项与企业合作的横向科研项目。获4项辽阳市科研成果奖励,发明专利11项。共发表科研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被SCI检索11篇,共50篇被收入三大检索。完成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市级科研项目、2项沈阳工业大学博士启动基金,获得校外科研经费160万元。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与研究工作,获得6项省部级以上教学研究成果,1门校级精品课和1门校级优秀课,公开出版"十三五"规划教材”2部。本专业拥有省级及以上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6项。石油化工与材料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2009年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2009年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